声带息肉|胆囊息肉|胃息肉|肠息肉|乌梅僵蚕丸-河南中医息肉专科

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消化吧 | 胃肠息肉反复长,该怎么办?

来源:河南中医息肉专科 发布时间:2023-10-21 访问次数:459

随着生活水平升高,胃肠镜检查意识的提升,胃肠息肉的病人越来越多,但是有部分人群每次做完胃肠镜检查进行息肉切除后,再复查时仍有胃肠息肉,甚至有患者每年复查胃肠镜每年都有息肉,非常困扰着他们,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该怎么办呢?王叔就是这样,有冠心病病史、经常大便不正常,每年复查肠镜提示结直肠多发息肉,病理提示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每年复查每年都有息肉,每次胃肠镜检查前都需要停服一些心脏病药物以及服用泻药等,严重困扰着他。其实这类人群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没必要每年做内镜切息肉,可以根据辨证服用一些清热祛湿散结类中药治疗以减少及控制这类息肉的生长。也有一些胃多发腺息肉及增生性息肉,也是没有必要每年复查胃肠镜来切除息肉,因为这类息肉都属于非肿瘤性质的息肉,可以通过药物及生活方式等干预来控制的。需要我们密切注意的是病理属于腺瘤性质的息肉,这类息肉有发展成肿瘤的潜质,这类息肉生长经常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年龄

胃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因此4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息肉发病率越来越高。


饮食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息肉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而这类人群中以痰湿体质居多,痰湿体质也是易患腺瘤息肉的主要体质之一,需要中医辨证主要干预治疗的体质。


不良爱好

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关系密切,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试验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


遗传因素

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27%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肠道炎性刺激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因为肠道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表面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另外,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缺乏运动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腺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对于反复胃肠息肉除了要定期复查胃肠镜外还应该怎么控制呢?


(1)要注意中医痰湿体质的调理,比如痰湿体质的人群要注意饮食的调理、中医中药调理肠道的微生态环境以控制息肉的生长,是预防及治疗多发息肉的重要措施。


(2)戒烟酒、调体重、保持大便通畅。


(3)积极控制肠道慢性炎症减少炎性息肉的形成。


(4)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以调节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对息肉的生长及形成有积极的干预作用。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了解到控制胃肠多发息肉要分息肉的病理类型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案干预。在中医的指导下调理息肉病人的体质并积极的改善生活方式,也是控制多发息肉的重要手段。